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欢迎您光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抚顺市委员会网站
全站搜索:
政协公告
政协机构
   
人员组成
机构设置
讲好“辽宁故事”—抚顺篇
政协委员“讲”家乡【文化名人与抚顺煤矿文化遗产的故事】
浏览:42731次时间:2021年11月10日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抚顺煤矿已走过了1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百多年中,积淀留存了许多见证抚顺煤矿历史的文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物遗失、遗存在了各处。在重温历史、征集文物的过程中,我进一步探寻和了解了与抚顺煤矿密切关联的“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三位文化名人与抚顺煤矿文化遗产的故事,通过轶事让人更愿意找寻一些例外的东西。


故事一:吴云华与油画《毛主席视察抚顺》

在中国油画界,提起画家吴云华,业内人士都会对他的作品赞赏不已。在50岁以上的人群里,聊起《毛主席视察抚顺》那幅油画,尘封的记忆便会在脑海里浮现。这幅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烙有“领袖崇拜”痕迹,突出政治风格的作品,出自当年只有不到30岁的吴云华之手。吴云华60年代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当年进入省美术创作组,现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辽宁美协副主席、辽宁画院副院长。吴云华作为北方油画派代表之一,始终怀着对领袖的崇敬情结和对国家重大题材的执着,勤奋耕耘,精心创作,红色的印迹一直激励着他在油画事业上不断追求。《毛主席视察抚顺》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上展出,并多次在国家、省、市刊物上转载印刷。如今原创作品陈列在香港博物馆,成为馆藏珍品。2011年3月,考虑到煤矿博物馆布展需要,我通过展馆策划筹备办公室工作人员、抚顺矿业集团公司工会专职美术创作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城拜会了吴云华,讲明了博物馆邀请他重新照原比例复制《毛主席视察抚顺》的想法。起初,吴云华以年老,身体有病为由,婉言谢绝。我连续多次赴省城沈阳画院登门拜访,通过做他本人和他老伴的工作,反复说明该幅作品在博物馆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吴老的崇拜之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诚意和信心终于感动了两位老人。最终,吴云华同意了我们的请求,答应为我们重新绘制一幅同等比例的《毛主席视察抚顺》。时隔近40年后,老人家又拿起画笔,历时两个半月完成了油画《毛主席视察抚顺》。2011年9月,吴云华亲自带领他的团队到博物馆进行现场安装,该作品作为镇馆之宝,现陈列在抚顺煤矿博物馆“亲切关怀”展厅主展位。吴云华不愧为油画界的杰出代表,技法朴素,表现自然,凭借出色的艺术功底在画坛上驰骋拼搏。《毛主席视察抚顺》这幅油画承载着特定时期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通过这幅画,人们了解到那段逝去近半个世纪的质朴崇拜与顶礼赞誉的历史记忆。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把画面上栩栩如生的伟人形象和生动场景定格在心中。到博物馆参观,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欣然在油画前拍照留念。由此可见,一幅艺术作品对那个时代人们对领袖的膜拜和对那段历史的不朽回忆有多么大的影响。

65a9c9a8d7ffa049b3ddf8c876bf73c.jpg

(画家吴云华与市政协委员王旭)


故事二:傅抱石的煤都情结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可谓是中国美术界的泰斗和领军人物,其艺术地位和作品名扬海内外,受到收藏界的推崇和追捧。大画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术价值非常人可评价,我只能简略谈一谈在征集傅抱石国画《煤都一瞥》的曲折经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总路线指引下的“大跃进”时期,抚顺煤矿由于生产大量优质煤炭闻名于世,荣膺中国“煤都”桂冠。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一大批作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火热的煤都抚顺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和激情,记录和抒发对煤都英雄的炽热敬仰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傅抱石1961年开始东北之行,先后来到大兴安岭、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沈阳、鞍山、大连等地采风写生。5月亲临抚顺煤矿写生,在著名的西露天矿坑西侧,遥望远山如黛的壮美山川,俯瞰闪闪发亮的特厚煤层,凝望着飞舞的电铲、奔驰的矿车和干劲十足的工人,大画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引发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当时,有人听说要画煤矿题材,都劝他“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然而,对傅抱石来说,创作激情的到来已经势不可当。在这个火热的年代,面对沸腾的生活和如此壮观的场面,画家岂能无动于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傅抱石创作,困难重重也坚持不懈。但是,这里既不是青山绿水,又无奇岩古树,满眼尽是不适合中国画笔墨表现的煤层、铁轨、煤车等,新内容和旧形式的矛盾紧随而来。墨汁是黑的,用墨去画煤炭,好像很方便,实则大大不然。怎样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反映新的时代生活,表现时代精神?这是傅抱石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他在写生基础上靠着对中国画笔墨的理解,采用多变的点染、皴擦、留白,反复尝试,最终摸索出适合新内容的表现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其饱满的激情和超人的手段创作了国画《煤都壮观》《煤都一瞥》两幅作品。两幅作品分别从不同视角画出了煤都的壮观,画出了现代中国画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作品运用合理的笔法既表现背景的深邃和空旷,又恰如其分地将一个气势恢弘、繁忙热闹的现代工业场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与古代山水画追求的萧寒、超脱、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形成了强烈反差。傅抱石因而成为以中国画表现煤矿题材的第一人。这两幅作品在傅抱石的艺术生涯中算不得典型之作,他在私下场合也一再表示对之不很满意。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工业题材的作品,对傅抱石来说,其创作过程本身是一种可贵尝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傅抱石能自觉地从根本性的角度来探索建设主题的中国画,也由此确定了他在中国画创新的历史进程中的突出地位。

我们在网上搜寻关于这幅画的各类信息,《煤都壮观》现收藏在国内某民营企业家手中,《煤都一瞥》现收藏在南京博物院。通过《煤都一瞥》,可以让人们重新追溯抚顺煤矿文化时空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把《煤都一瞥》请回它的诞生地——抚顺,珍藏在抚顺煤矿博物馆,是文博人的共同梦想。可是作品仅此一幅,既是珍品,更是孤品。南京博物院怎能忍痛割爱?无奈,我们打算拜求傅抱石的儿子傅小石或傅二石沿袭大画家的画风、技法临摹创作一幅。我知道傅抱石先生的画风已达如火纯青的境地,后人几乎无法模仿。然而,情急之下只能这样。我通过南京的朋友,辗转找到了傅家兄弟的电话。打电话与傅二石联系,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几经曲折,终于联系上傅先生的长子傅小石。这位早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号称美院“四大才子”的傅小石,绘画风格承袭了傅抱石的仿古画风,但由于其本人年事已高,中风后只能左手作画,实在难为老人家了。我们只得另辟蹊径,退而求其次,托关系,找熟人,委托南京博物院采用现代手段仿制了一幅,让“替身”进驻抚顺煤矿博物馆。这幅画见证了抚顺煤矿那个充满激情的火红的岁月,彰显了“煤都”特色,更看出了大画家面对历史时的自主与负责。


故事三:洪友崇与抚顺琥珀昆虫研究

洪友崇先生是研究我国琥珀昆虫的第一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后公派到前苏联留学专攻古昆虫专业。20世纪70年代末,他已经是国内研究昆虫化石数一数二的大家了,他从事古生物地层工作50年来,对古昆虫研究满腹经纶,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最能引起国人自豪的应该是抚顺琥珀昆虫的研究了。辽宁抚顺是我国唯一的琥珀昆虫产地,但长期以来,大量的琥珀昆虫标本流失于海外。当时的地矿部副部长、学部委员许杰教授得知信息后,立刻批准由洪友崇先生主持的“抚顺琥珀昆虫研究”项目上马,洪友崇先生在6年研究工作中,忘却了节假日,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有一次已是深夜2点,洪友崇先生竟然忘记了已是深夜,仍在地质博物馆的大楼内挑灯夜战,以至于保安人员误认为有人夜闯博物馆行窃。这件事也成了洪老津津乐道的趣事。辛勤的劳动必然有成果相报。洪友崇先生在抚顺琥珀的研究中前后共发表专著四部,论文十余篇。最重要的是迫使境外同行中止了该方面的研究,为维护国家的尊严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国家争得了尊严和荣誉。

洪友崇先生与抚顺煤矿、与抚顺琥珀保持着密切关系,其声誉是通过搬开抚顺煤矿的“石头”发现下面藏着什么来建立和拓展的。他与抚顺煤矿有着深深的感情。建设抚顺煤矿博物馆,除了陈述与揭示历史本来面貌外,更重要的是传承与保护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琥珀是在矿物质历史主轴上的不断延伸,沧桑而悠长。抚顺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琥珀渐渐消失,我们不能忘记它。抚顺煤矿博物馆倘若失去它会黯然失色。我们在布展中以“煤海明珠”为题,专设展厅陈列了数十枚琥珀。考虑到洪友崇先生在抚顺煤矿科考中留下了心血与足迹。于是,我通过《抚顺琥珀》和《抚顺煤雕》的作者李惠英老师,了解到洪友崇先生的近况,给他写一封信,说明了我们建设抚顺煤矿博物馆及征集文物的情况。洪先生很快回信,表明态度,全力支持我们。这期间,我们多次通话,了解到洪老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身体十分虚弱,但他和夫人仍然对博物馆的建设十分关注,多次询问文物标本的征集情况,还充满兴致地表示说身体允许的时候,他们一定要重返抚顺,一睹博物馆的新容。他还托李惠英老师向抚顺煤矿博物馆捐赠了《中国琥珀昆虫图志》《中国琥珀昆虫志》两部专著、获奖证书、资料和在抚顺工作时使用的显微镜、手锤、饭盒、翻毛皮鞋、工作服等文物,作为博物馆的永久收藏,为博物馆增添了科研含量。我随后复信,对洪先生的高风亮节致以衷心的感谢。

c2b6390c73cadd799fb16c32c61d4cf.jpg

(洪友崇教授在西露天矿采集岩样)

(作者系抚顺市政协委员 王旭(经济界别))